摘要:因此,所谓理论最优的政策安排不一定总是存在。 ...
互联网平台公司的监管原则里有一个概念叫做技术中性。
令人扼腕的是,元朝政府征伐无度,财政长期拮据,不得已频繁通过增发宝钞弥补亏空,加上私钞猖獗,致使币值锐减。从此,一个饱经风霜雪雨伴随民族独立而成长的人民共和国主权货币首次以鲜明而独特的统一形象亮相于世界舞台,实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百余年甚至明代中叶美洲金银大量输入近五百年来中国货币制度在主权意义上的首次完全统一。
后来由于国民党顽固派策划第二次反共高潮,停发八路军军饷,并对边区实行经济封锁,边区银行才被迫放弃维护法币,转而发行陕甘宁边区银行币(简称边币)作为自己的主币(陕甘宁边区金融史编辑委员会,1992)。贸易大国、货币小国的尴尬局面正在改观。这些条件涉及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方面面,其中就包括自身的货币制度条件。尽管我们应当客观评价法币制度改革在废除银本位、统一币制以及争取英美援华抗战等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但也不能忽视丧失独立性的所谓主权货币注定无法长期立足这一基本事实。唐代继承隋朝之国家统一格局并有所拓展,经历贞观和开元之治,渐成盛唐之大国气象。
这可从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第二期战时财政金融计划案》之金融部分的表述中窥其端倪:国际间形势,于我国财政金融之设施,关系甚切,多须借助于友邦,此后尤盼外交之运用得宜,俾欧美各国积极援助,以资策进(重庆档案馆和重庆师范大学,2014)。值得指出的是,明代纸币制度虽承继元制,但在币制统一方面却远胜元代,两百多年间只行用一种钞票,且面额以一贯为最高,直至明末。在2021年第一季度,强势的美元指数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关注焦点,成为2021年2月起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值的重要因素。
新冠疫情爆发之后,中国经济受到疫情冲击程度的峰值出现在2020年第一季度,美国经济受疫情冲击稍晚,在第二季度达到了峰值。从目前来看,有以下三个因素可能引起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值: 一是中国央行倾向于采取更具中性的外汇和资本管制政策。在第一阶段,1994年中国通过汇率并轨改革,将官方汇率与调剂市场汇率合二为一,形成了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只有在中国经济保持高质量发展、金融市场不断得以深化、能够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前提下,人民币才可能最终实现国际化,成为全球性货币。
迄今为止,中国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的时间集中在2009年至2015年间。2014年3季度后,人民币汇率走势出现了转折,同时国际收支资本账户出现了逆差。
人民币汇率整体出现升值,此轮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何显著升值?此后又将面临怎样的走势?汇改已经推进多年,目前进展到了什么程度?未来汇改何去何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推进金融双向开放,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然而,就国际储备体系而言,长期内少数货币仍将是主角。展望未来,人民币国际化依旧长路漫漫。进而,数量有限的货币将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展开激烈竞争。
其二,人民币存在离岸和在岸两个明显割裂的市场,由此形成两个有差别的汇率定价,即便在当前跨境资本尚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情况下,跨境套利、套汇的活动依然得以大行其道,并随着汇差的逆转而迅速改变套利方向,最终进一步加剧跨境资本的波动,威胁金融市场稳定。如何看待数字货币的发展前景?中国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出能否显著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张明:目前,有三种数字货币最具有代表性: 第一种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数字货币。然而外汇储备并非越多越好,其一,中国外汇储备的收益率远远低于中国海外负债的投资收益率,等于说中国一边借钱给别的国家,一边还要给人家付利息,完全是赔本买卖。尽管如此,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仍在波动中盘整,目前仍没有出现趋势性的变化,预计此后还将延续双边波动的格局。
但从货币形态上来看,数字人民币目前只是取代了部分M0,它对中国金融体系、对现有国际货币体系在边际上的改变恐怕并不会很显著。三是美元指数有可能继续走强。
1997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国内出现资本外逃,人民币贬值压力大增,有鉴于此,中国开始实行事实上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例,中美之间的利差去年一度达250个基点,而与此同时外国投资者持有中国债券的规模也出现了明显增多,这推升了人民币汇率。
随着2018年1月跨境资金流与外汇市场供求逐渐趋于稳定,逆周期因子调整至中性,当年8月由于美元指数走强,外汇市场的顺周期情绪旺盛,人民币中间价报价行调整了逆周期系数加以应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最终目标是成为可自由兑换的货币,事实上,早在1996年人民币经常账户的可兑换已经实现了,人民币资本账户的可兑换稍显滞后。在这个格局下,比特币、Libra、CBDC等不同性质的数字货币百花齐放,CBDC也将划分为不同类型、不同货币层次。我认为这一观点也过于乐观,因为非居民的接受意愿才是国际支付清算系统得以建立的关键。但由于比特币缺少政府信用作背书,不以经济增长为依据,而且总量无法增加,因此它并不能看作是一种真实的货币形态。我们预计2021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可能围绕6.3-6.8区间进行波动,中枢水平为6.5-6.6左右。
再如,在2015年811汇改之后,市场对人民币的贬值预期被引爆,造成了显著的资本外流,资本外流与汇率贬值形成恶性循环,进而引发国内外金融市场动荡,中国央行不得不采取措施抑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贬值势头。从2009年起,中国政府开始多措并举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二是如果接下来中国经济复苏的基本面不及预期,或系统性金融风险持续上升,央行仍有可能边际放松货币政策。对于央行数字货币的短期作用,目前市场上的估计可能过于乐观了,而我对央行数字货币的长期发展前景是乐观的。
在人民币国际化取得决定性进展前,短期资本的持续大规模流入流出将对金融稳定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不能轻易放弃资本账户管理。我认为可以从四个维度来把握金融开放,分别是金融市场开放、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账户全面开放。
又如,2017年5月之后,逆周期因子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中发挥着明显作用。2015年,市场上有关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贬值预期甚嚣尘上。从理论上看,汇率的自由浮动至关重要。问:当前有哪些影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势的关键因素?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接下来将面临怎样的走势? 张明:当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延续双边波动的格局,汇率的走势仍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
与此同时,中国央行明显收紧了资本管制政策,这确实抑制了跨境资本套利、套汇的行为,但是也刺破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泡沫。在未来,全球范围内不同形态的数字货币有可能呈现出相互竞争的格局。
问:目前,数字货币的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在一定程度上,811汇改引爆了市场对人民币的贬值预期,造成了显著的资本外流,资本外流与汇率贬值形成恶性循环,进而引发国内外金融市场动荡。
在当时,国内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尚未取得决定性进展,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也缺乏足够的弹性,两者无法有效缓冲由频繁的跨境资本流动带来的冲击。最后,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中国政府仍应保持适当的资本管制。
在第三阶段,2015年8月11日,中国央行宣布进一步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进行改革,定价的基准改为前一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价,做市商据此报出汇率中间价。第二个是历史上形成的该货币的网络正外部性及其使用上的路径依赖。人民币国际化的实质就是人民币资本账户可兑换,也即中国的资本账户开放,两者可以看作一枚硬币的两面。近年来随着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金融开放成为热点问题,其中有关中国政府是否应该加快资本账户开放成为讨论的焦点之一,至今仍未形成共识。
从2020年年初到当年5月底,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值了2.2%。从2015年811汇改至2016年年底,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显著贬值,与此同时,跨境套利、套汇交易空间迅速收窄、交易规模大幅下降,泡沫终于被刺破,2016到2017年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陷入了停滞。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国际金融市场受到明显冲击,呈现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二是离岸人民币金融中心多点开花。
从2009年到2015年上半年,跨境套利、套汇交易肆虐,这类交易通过人民币跨境贸易、投资结算渠道,实现了规避监管的目的,带来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短暂泡沫。但跨境支付便利度并非一个国家货币国际化程度的决定性指标。